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建文化 > 主题教育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陕西省候选人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3-08-06   浏览:

助人为乐模范:贺军(143)

   贺军,男,汉族, 1962 年 9 月生,陕西紫靖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0 年,贺军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在靖边开创了“爱心香粥”志愿服务品牌,坚持为当地环卫工人、流浪人员、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免费发放爱心早餐,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企业家对社会的责任和爱心。  

  从 2010 年 3 月 5 日 开始,贺军和另外两个股东决定把公司年利润的 10% 用于慈善事业。只要贺军在店里,他就会早早起床和员工们一起熬爱心香粥,一起送爱心香粥。每天免费发放 2400 份爱心早餐,几年来累计投入达到 500 多万元。通过诚信经营、回报社会,贺军的企业越做越强,“爱心香粥”也从靖边做到了榆林、米脂、横山、西安,现在有更多的弱势群体在享用这份暖暖的爱心。几年来,看似普通的爱心早餐保证了数千名弱势群体每天好好吃上一顿饭,而且越做越大。有一位叫王兆宽的老人,第一次来吃早餐时,只喝了半碗粥,吃了半个馒头。贺军询问后得知,他要把剩下的半份早餐留给瘫痪在家的老伴吃。贺军立即让员工给老王买了一个保温饭盒,每天的早餐、午饭和晚饭都供两份。还有一个叫田建华的残疾人,以前一直靠捡破烂为生,为了一天不挨饿,每天早上田建华都会在他的店里吃掉四五份早餐。贺军看他可怜,就给他安排一个饭店看车的工作,一个月有吃有喝,还能挣一千多。  

  贺军的“爱心香粥”成为了社会正能量的聚集平台,当地和外地许多爱心人士参与到了奉送爱心早餐的行列。贺军还力所能及地资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靖边县张伙场刘春梅一家六口全部残疾,基本没有谋生能力。从 2007 年开始,贺军成为她家的“亲人”,每年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和孩子们上学的食宿费,都是贺军提供。一名叫陈红的员工几年前患了绝症,无钱治疗,贺军组织员工捐助 6 万多元,在她治疗的几年里,贺军从未停发工资,并把她丈夫聘来做高薪库管。贺军还长期照顾4家特困户,帮扶了 23 家贫困户、 7 名孤寡老人、两名大学生,为靖边县羊羔山村捐助价值 30 多万元的物资,为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灾区组织捐款 14.3 万元。  

    贺军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助人为乐模范:卢效平(105)

   卢效平,男,汉族, 1966年 3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彬县水口镇人,陕西中晟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多年来,卢效平作为一名农民企业家,富而思源,以各种形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先后捐助财物 400多万元,用爱心善举生动阐释了中华美德。

  为了让父老乡亲住上更好的房子,卢效平捐款 320万元,为村里 45户群众每户按成本价补贴 8000元建了新房,无偿为孤儿卢婷等 5户困难群众建设了新居,为村里建设了村民俱乐部,为每户群众硬化了院落。他还积极参与水口镇农民住宅小区建设,在规划之外自己出资 200万元为住宅楼安装了电梯、通了地暖,最后按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使乡亲们以较少的投入住上了高品位的楼房。他十分关心家乡教育事业, 2011年出资 14万元为水口镇中心幼儿园捐赠了一辆标准校车,消除孩子们上学、放学安全隐患。从 2006年开始,他一直资助同村的高中生卢天庆上学,直至卢天庆研究生毕业。 2007年,他拿出 2万多元为水口中学维修了存在安全隐患的围墙、为水口中心小学添置了桌椅板凳。他主动与县教育局联系,选择了 1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 2000元直至大学毕业。

  在卢效平心里,乡亲们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看到泥泞不堪导致乡亲们出行不便,他拿出 4万元为村里铺了水泥路;看到乡亲们红白事接送客人缺少交通工具,他出资购置了一辆中型面包车; 2010年,同村村民卢民因车祸死亡,卢效平知悉后拿出 2万元慰问家属,并全权代理家属进行诉讼,使这个家庭得到合理补偿。他承包工程十多年来,先后投入 30多万元帮助困难工人脱贫致富。为了使更多的老人安度晚年,从 2002年至今,他每年春节都给村里 7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 200-1000元慰问金。此外,卢效平还竭尽全力为社会奉献爱心。县中心敬老院建成后,他捐款 5万元给老人添置衣被;县里失独家庭关爱行动启动后,他每年拿出 3万多元关爱六户失独家庭。“ 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在资金周转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 13400元捐给灾区。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又捐款 5000元。多年来,他累计向家乡和社会捐资捐物 440余万元。

  卢效平先后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咸阳市十大孝子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助人为乐模范:张清海(125)

   张清海,男,汉族, 1949 年 2 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干休所接收安置的一等伤残、“全国先进军队退休干部”。

  张清海从部队退休后,不忘党恩不居功,重扬风帆战伤残,心系群众做好事,做到学习雷锋不停歇、帮助他人不间断,用无私奉献树立起助人为乐的光辉旗帜 , 被人们誉为“军中铁人活雷锋”。

  在部队抗灾抢险和国防施工中,张清海为抢救国家财产、救护战友和群众生命,先后 6 次奋不顾身冲向烈火、洪水和施工险境,致一等重残。 1987 年退休后,他以顽强毅力自强不息,拄着双拐采访,爬在土炕写稿,积极宣传植树造林知识,整编的“林谚”被 28 个省级以上报刊电台采用 1556 条。他把自编的《林谚五佰条》小册印刷 2000 本,全部赠给全军和全国各地绿化委,受到全国绿化委表彰。

  为给本村打机井、修公路和学校建教学楼争取指标与资金,张清海自费东奔西走,手心和胳肘下磨出一层层厚茧,眼睛熬出一道道血丝,还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为启动新建教学大楼工程贷款 5 万元,并带头捐款 600 元。多年来,他用微薄的退休金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群众的事花去 6 万余元,先后 6 次到外地,义务帮农民朋友讨回 109 万元的打工血汗钱和销售苹果拖欠款。他先后 57 次,行程两万多公里到西安、咸阳等地,陪伴当地 74 名农民患者求医治病。

  张清海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为鼓励新兵扎根军营、奉献国防,他自费万余元,先后 15 次到祖国边防部队和战斗英雄生前所在部队,慰问当地入伍新兵。多年来,他热情弘扬雷锋精神,义务宣传伟大的国防事业,先后受邀为部队、高校师生作报告 209 场,听众达 13 万人之多,在社会引起良好反响。

  如今,身染多种疾病的荣誉军人张清海,虽每走一步,都要比身体正常的人付出更大艰辛,但他还将一如既往地以重残之躯,满腔热情、竭尽全力在助人为乐、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中继续书写人生理想、实现生命价值!

  张清海先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爱国之星、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军队退休干部,省、市道德模范、学雷锋标兵和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见义勇为模范:沈星(232)

   沈星,男,汉族,198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参谋。

  危难时刻,沈星挺身而出,在山东青州勇救落水少年,但因体力耗尽沉入水中,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牺牲时,他仍举着双手保持着向上托举的姿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

  2012年5月13日10时许,山东省青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生王鸿昊在青州市南阳河畔游玩时不慎落水。携妻女途经此地的沈星听到呼救声后,奋不顾身立即跳入水中实施营救。他一次次将王鸿昊推向岸边,但由于水流湍急、河堤坡陡湿滑,王鸿昊一次次从河堤滑下来。经过沈星数次奋力推举和闻讯赶来的一名妇女和中年男子协助,落水学生终于被营救上岸,但沈星因体力透支沉入水中。在当地军民共同搜救下,沈星被救捞上岸,但因溺水时间过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当沈星被打捞上岸时,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他仍然举着双手保持着向上托举的姿势。

  沈星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古城青州,感动了齐鲁三秦。二炮党委和山东省潍坊市委分别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驻地群众数万人次自发到英雄牺牲的地方,点亮烛光,敬献花圈,谱写诗歌,通过各种方式沉痛哀悼英雄、追忆英雄。追悼会那天,近10万群众自发沿途送别。2013年3月,沈星的英雄事迹被西安电影集团拍摄成专题片《一道星光化彩虹》并进入院线公映,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2000年考入军校后,他在部队这个大熔炉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对党和人民的朴素情感升华为革命军人的使命责任。当发现集体组织的献血名单中没有他时,他主动去义务献血;当遇到陌生人向他求助时,他像对待亲人一样真心解困;当同学、战友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援手;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慷慨以赴。正如沈星所说:“一天做件实事,一月做件有意义的事,一年做件大事,一辈子做件有意义的大事。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沈星荣获陕西省见义勇为道德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最美军人群体”新闻人物特别奖等荣誉称号。

 

   见义勇为模范:任凤祥(210)

   任凤祥,男,汉族,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佳县峪口乡南河底村村民。

  30多年时间,任凤祥从黄河里救起80名落水者,救助500多名身陷险境的群众,被当地人誉为“黄河上最美船工”。

  任凤祥18岁那年,第一次在黄河中救起了山西临县克虎镇的一位村民,从此开始了他一系列英雄壮举。救人最多的一次是1986年4月11日,山西省临县一艘客船在驶往佳县白云山途中触礁沉没,船上171名乘客全部落水。当时任凤祥和船组的6名船工正在岸上修船,发现上游有船出事,任凤祥和其他船工跳上了一条木船掌舵,大声申明两条规矩:“只许救人,不许捞东西”,“先救活人,后捞死人”。在这次事故中,任凤祥的舅舅也落水了,并向他呼救,但他还是把船开往了落水者密集的水域,救起31名落水者(其中29人生还)。在任凤祥的记忆里,最危险的一次是救安塞的一位小伙子,差点把命搭上。那次他背着高粱袋子游泳去河对岸,中途突然听到有人喊“救命”,任凤祥毫不犹豫地游过去,用力托起小伙子朝岸边游去。由于水急浪大,他托举着小伙子漂游了十几里才得以靠岸。

  一年冬天,山西90多名群众到佳县赶集后摆渡返回,船行至河中时螺旋桨被浮冰打断,失去动力,随时有被浮冰撞翻的危险。任凤祥带领船工将山西群众解救回岸,并把他们分散安排在各家吃住,第二天又把他们免费送过河。尽管任凤祥在黄河上救起众多条人命,但还是有人因抢救不及时而遇难,让他深感痛惜。2004年,为了提高施救速度,任凤祥自己掏腰包花4万多元买了一艘快艇。2012年9月20日,任凤祥又从黄河上救起了3名落水者,获救者对任凤祥说:“要多少钱,开个价吧。”任凤祥笑呵呵地说:“我救人从来不收钱。”任凤祥“救人不图报酬、接送病人免费”的高贵品德,深深影响着周围群众。2007年,一位村民打捞起一具女尸,当家属表示酬谢时,被这位村民谢绝了。

  任凤祥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2012年度“感动陕西”十大人物、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诚实守信模范:贾合义(352)

   贾合义,男,汉族, 1957 年 2 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西安市爱菊粮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贾合义 20 年如一日,坚持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企业粮油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多年 100% ,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放心馒头”和“放心豆制品”生产基地。

  “让广大市民放心食用,这是粮油企业的底线,也是我们的生命线!”这是贾合义的座右铭。 20 年前,他挑起爱菊公司前身——群众面粉厂的重担时,爱菊牌面粉年销量由当初 300 多万袋猛减到 100 多万袋,企业年亏损 200 多万元。粮油销不出,老板心里慌;工资发不出,员工心里慌;企业不景气,省市领导心里慌。是坚持诚信兴业、质量第一,还是随波逐流、制假售假赚黑心钱?贾合义态度鲜明地对千余名员工说:“做粮油就是做良心,任何漠视粮油安全的行为都是漠视生命,都是犯罪!我们要咬紧牙关、勒紧裤带,坚持质量第一,总有一天市民会争着买爱菊产品,我们一定会走出困境!”他率先取消“增白剂”、“增筋剂”、“散装油”,坚决摒弃不法商家用硫磺熏麦面的做法。 20 年里,爱菊粮油合格率年年达 100% ,在 800 万西安市民的心头树起一面诚心做食品的旗帜。

  2009 年前后,“毒馒头”、“毒豆芽”、“地沟油”等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贾合义主动请缨,参与市政府组织的“放心馒头”、“放心食用油”创业活动。他带着技术人员,考察全国数十家企业,先后投资 1.5 亿元,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放心馒头”和“放心豆制品”生产基地。放心食品创业活动运营 7 个月,贾合义的企业仅“放心馒头”就亏损近 200 万元。为了尽快扭转亏损局面,他没有涨价,而是果断采取措施,创办以“公司 + 农户 + 科研”为主导的订单农业,在河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共 7 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同时,新建 700 多家粮油、熟食便民超市,购置了 150 多辆送货车,让爱菊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村镇,送到老百姓身边。“放心”食品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赢得了信誉、带来了效益。近几年,全国有 300 多个城市的粮油企业到爱菊集团学习取经。

  贾合义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敬业奉献模范:刘波(410)

   刘波,男,汉族,1963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航天技术专家、北斗导航卫星副总设计师。

  作为我国导航卫星领域的技术专家,刘波心系祖国的航天事业和科技发展,拒绝名利诱惑,20年如一日潜心攻关,为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1991年参与导航试验系统方案论证,到2012年16颗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太空组网,在20多年里,刘波参与并推动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带领团队创造了我国卫星单一型号密集交付、发射记录,为我国导航卫星组网画上圆满句号,建成了主要技术指标可与美国和俄罗斯等世界一流的导航卫星系统媲美、惠及亚太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导航卫星项目立项之初,技术和管理能力突出的刘波被任命为主抓卫星有效载荷研制的副总设计师。作为卫星研制任务重中之重的载荷系统,面临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在技术攻关关键阶段,刘波经常不分昼夜在办公室钻研技术问题,咫尺之遥的家都经常不回。常常是妻子把饭送到办公室,他才想起没有吃饭。晚上盖上棉大衣打个盹儿,醒来以后继续钻研。就是在这样忘我的工作中,多项关键技术在刘波手里迎刃而解。出于对导航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他多次拒绝了知名企业许诺的数百万年薪,以国家利益为重,锲而不舍地坚守导航事业。

  2009年,导航卫星研制进入攻坚阶段。由于长年工作在科研一线,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刘波经常感到胸闷难受。经医院诊断患有心脏冠状动脉阻塞,医生建议通过心脏搭桥手术来缓解阻塞问题,妻子和单位领导也提议他暂时休息,等养好身体再继续工作。然而,出于对航天工作的热爱,倔强的刘波选择了继续坚守。他说自己如果这时候退出,无疑是给整个队伍撂挑子,会影响整个导航系统的建设进度。长期辛劳使刘波的腰椎也出了问题,医生建议通过手术来矫正。但是因为忙,他将手术的时间一推再推。2010年,趁着单位开运动会的空档,刘波去医院做了手术。然而,第二天单位其他同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知刘波参加一个临时的评审会。由于刚刚手术应该卧床休息,刘波不顾同事劝阻,坚持参加会议,等到结束,他的衬衣已经湿了一大半。刘波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刘波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敬业奉献模范:呼秀珍(439)

   呼秀珍,女,汉族, 1944 年 12 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道北中学退休特级语文教师。

  呼秀珍从事教 学 48 年来,热爱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荣获全国教学比赛四项一等奖,并承担国家级“网络教学研究”课题项目。

  1965 年,呼秀珍来到陕西陇县铁路小学,成为一名小学临时代课教师。 1966 年,已是教育系统标兵的她“升级”为中学教师。 1999 年,由于教学上的突出贡献,呼秀珍被破例推迟 3 年退休。 3 年后,学校又返聘了她。至今,她依然风风火火,像过去 48 年一样,没请过一天病事假,没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没放弃过一个调皮学生,没收过学生一分钱补课费,只要哪里需要,就会出现在哪里。

  呼秀珍的学生大多都有这样的记忆:在一篇新课文准备开讲前,老师成了“导演”,学生成为“演员”。在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课文时,学生们走入教室惊讶地发现,讲台上已放着白花,窗棂上还缠着黑纱,在低回的哀乐中,呼老师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课。她精心设计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被周总理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而深深感动。她别出心裁地设计每一节课,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说,呼老师的语文课是快乐的语文课,而快乐的语文课收获的不仅是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综合素质。

  当班主任很辛苦,呼秀珍总是抢着干。她当班主任 27 年,所带的班也连续 27 次被评为优秀班。为了架起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她在 1988 年创办了《好家长》简报,亲手排版、撰写内容,简报上有学生在校情况、班内简讯、家长建议等,每两周一期,呼秀珍坚持了 16 年。 2002 年,呼秀珍建议道北中学成立家长学校,她每次讲课,总是挤得满满的,外校学生家长都来听。家长学校一办就是 1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

  “如果我有一棵快乐草,我会给你,希望你快乐!如果我有两棵,就你一棵我一棵,我们都快乐!如果有三棵,我会给你两棵,因为我希望你比我更快乐!”准备一堂课之前,呼秀珍总要写下一段自勉的话,提醒身为教师的自己,不可怠慢每一位学生。然后,在教案里工整地写下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如今这 48 本教案,已成为青年教师学习范本。 14 年里,呼秀珍共在全省作师德报告 511 场,听众达 17 万人。

  呼秀珍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模范:丁水彬(501)

   丁水彬,女,汉族,1971年12月生,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员工。

  丁水彬多年来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地护理双腿瘫痪的公公、年迈多病的婆婆和双目失明的丈夫,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之歌。

  1999年,丁水彬与丈夫王健宏结婚。公公1971年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婚后,丁水彬毅然从婆婆手里接过护理公公的重担,白天,她要经常为公公擦洗身体,按时给公公伤口烤电、换药,每2至3个小时要帮助上一次厕所,翻一次身;晚上,她要清洗尿布、褥子,还要打扫室内、清洁卫生。到过她家的人都说,家里不像是有病人,这样清洁整齐,真不容易。在她的护理下,公公从未发生过身体感染,更未生过褥疮。但好景不长,2002年6月,丈夫王健宏患全身“重症多型性红斑”,经全力抢救虽保住了生命,但双目失明。丁水彬又承担起了照顾丈夫康复的重任。然而祸不单行,2003年,婆婆梁秉兰在身患胰腺炎、胆结石、萎缩性胃炎和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情况下,积劳成疾,不幸再次病倒在家中。这一下,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丁水彬的肩上。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同时服侍3个病人,还要挤出时间外出挣钱补贴家用,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她就瘦了15斤。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丈夫和婆婆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基本恢复了健康。为降低费用,方便照顾家人,她自学了医学护理知识,学会了打针、换药、治疗烤电、按摩等技术,家人遇到一些小伤小病,尽量不请大夫,能不去就不去医院。就这样,丁水彬不离不弃,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

  丁水彬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模范:陈进梅(541)

   陈进梅,女,汉族,1971年5月生,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结子乡典史村村民。

  陈进梅20年悉心照料病重的奶奶、瘫痪的前夫和丈夫,还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无论多难多苦,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1991年农历7月17日,陈进梅的丈夫王定军在挖土垒窑时被突然滑塌的土石埋压。经过抢救,昏迷7天7夜的王定军虽然苏醒,但因脊柱骨折,下肢终身瘫痪。面对飞来横祸,身怀六甲的陈进梅义无反顾挑起家庭重担,精心伺候丈夫。为了给王定军治病,陈进梅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猪变卖,又和奶奶分头到亲戚朋友家,东挪西凑借了4000元,但仅半个月就耗费殆尽。无奈之下,陈进梅只好把丈夫接回家,用草药继续为丈夫治疗。三伏天,陈进梅腆着大肚子,昼夜照顾丈夫,翻身洗身,给他做喜欢吃的饭菜,用温情的话语安慰他。由于丈夫王定军下半身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大便排泄不畅时,陈进梅就用手指帮忙抠出粪便,这样一做就是20年。王定军不忍心妻子遭罪提出离婚,但遭陈进梅拒绝。时隔不久, 63岁的奶奶也患上了肺气肿,陈进梅沉重的肩上再添一副重担。她每天5点起床料理家务,忙完孩子忙老人,忙完老人忙丈夫,为他们穿衣、熬药、喂药、做饭。每次吃饭时,她都要先尝一口,看烫不烫,再逐一喂给老人、孩子、丈夫。

  后来,丈夫以死相逼,苦苦哀求离婚。尹本银同情王定军的遭遇,更被陈进梅的善良所感动,主动要求和陈进梅一起承担家庭重担。她只好同意离婚,但要求离婚不离家。1993年2月13日,王定军、陈进梅、尹本银三家亲戚和村干部30多人在王定军家里举行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离婚、结婚仪式。陈进梅与王定军解除婚姻关系,与时年29岁的尹本银注册登记结婚。尹本银与陈进梅夫妇在“保证义务照看王定军,抚养王定军的孩子王亮、王菲长到18岁,赡养王定军奶奶并送终”的契约上签了字。婚后陈进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照顾王定军一家人身上。王定军的奶奶病逝,陈进梅全力负责送终。岂料屋漏又遭连夜雨,1999年冬天,尹本银与村民采石场开山不幸跌至河谷,造成腰椎多发性压缩骨折、下肢瘫痪,丧失自理能力,让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两个瘫痪的男人和三个孩子,陈进梅再次坚强承受起这灾难性的打击,用纤弱的身躯扛起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

  陈进梅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二届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