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医风采】创造生命的无限可能——记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主任焦峰军
发布时间:2020-07-27 浏览: 次
近日,一名工人在工地发生危重创伤,市一院的急救电话33280000响起,院前急救人员迅速出发,赶赴现场,现场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进行绿色、黄色和红色预警;立即将患者病情及时反馈到创伤救治微信平台,随后平稳转运伤员;急诊团队负责各类创伤患者的收治,院内会诊团队及时到位,对创伤患者判断危重病人的生理状况,制定有效且针对性的复苏措施和后续治疗方案,救治组做好一切救治准备……
这是医院从2019开始实行的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更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科和业务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
目前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是陕西省重症创伤中心成员单位,在严重创伤、多发性创伤、创伤后并发症方面有丰富的救治经验。与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一样,创伤中心整合全院资源,规范临床路径、优化各项流程,确保为所有就诊病人提供有效、优质、便捷、安全的救治服务。
带领市一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团队“打怪升级”的,就是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主任、心血管病院副院长焦峰军。
1988年,焦峰军考上了大学,没有考上志愿院校,误打误撞走进医学院的大门,却因为持续投入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难忘的6年轮转时光
也许对一个医学生来说,轮转培训的过程很痛苦,收入少、投入大、压力大。但工作多年后回头看,焦峰军认为一名医学生确实需要这样的时间打好专业基础,“直到现在,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经历是我刚到医院工作轮转的6年。”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主任焦峰军说。1997年,上班的第四年,焦峰军轮转到心血管内科,在长达10个月的一线工作中,他慢慢发现自己“开窍”了,许多不理解的知识点连贯了,许多别人诊断不出的疾病自己能诊断,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让他爱上了医学。
焦峰军说:“这种转变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勤思考的习惯,二是坚持不懈的考研经历。”
连续考研四年,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焦峰军给自己备好一壶热水,经常是“什么时候喝完什么时候睡”。每每遇到疑难一个问题,为了能让自己彻底理解,他会同时打开生化、病理、免疫等十几本教材,务必找到答案才肯罢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焦峰军的书总是看的很慢......
6年间,焦峰军既转过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等许多临床科室,也转过放射科、超声科等医技科室。“没有任何准备,去了科室就管病人,只能自己提前一个月去温习专科疾病。”虽“不近人情”,但严格的轮转制度让他在从业之初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用整合、系统的观念理解患者的疾病,不局限在专科思维中。并且,许多深植内心的典型病例也持续影响着他后来的执医生涯。
也是那时在心内科的小小成就,让他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心血管内科。
这样的勤奋和思考让他迅速成长,在学习中绽放着自己青春,在同龄人中最早有资格晋主治。
35岁时,焦峰军已经成为开封市中心医院CCU的负责人。
2005年,由于处置重症患者的超强实力,他又将工作转向重症医学科,并且连续4年成为医院重症专家组成员。专业的进步、视野的进一步开阔,让他逐渐从专业人才逐渐转向管理者。
千斤重担,需要过硬的水平
2009年,考虑到重症医学科在一个综合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焦峰军被引进到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持重症医学科的成立工作。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做出这个决定?焦峰军说:“当时院领导干事的决心打动了我,而且重症、心血管介入两项空白都是我的擅长。”
重症医学科的成立填补了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没有标准重症医学科的空白,开启了建院70年来重症医学专业发展和进步的新里程。
重症医学科仿佛一粒种子,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热土上生根、发芽、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日渐成熟。
为了迅速推动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焦峰军提出从手术技术提升、规范的药物治疗、介入技术、血液进化、镇静、营养支持等六个维度入手,为危重患者生命支持和临床技术创新创造着机会。“那时基本上是‘要什么才发现缺什么,缺什么才知道补什么’,我也会经常到别的科室为患者置管子’,气管置管、呼吸机治疗、支气管镜下治疗等多种规范治疗都逐渐开展起来......”焦峰军主任带领团队从临床问题出发,攻坚克难,不仅让重症医学科在咸阳市崭露头角,也成功助力全院危重患者诊治水平的提升。
2016年度“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名单出炉,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被咸阳市科技局授予咸阳市重症医学技术创新团队
“ICU接收最多的是各类器官衰竭、急性中毒、各类休克和重大手术后需要加强治疗的患者,有些家属甚至在心理上已经放弃了,但我们不能放弃,在这里挽救的,不仅仅是可能消失的生命,还可能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焦峰军深有感触地说道。身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重症肺炎的王女士,因反复发热、胸闷、咳嗽半个月转至市一院。入院后,病情持续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血压下降、神志模糊等症状。转入ICU后,焦峰军主任立即组织抢救,72小时后,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正常,一周后患者脱离呼吸机,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王女士感激不尽,“我只有四十多岁,我的女儿刚刚考上大学,焦主任救了我的命,让我的女儿保有完整的家”。
自2009年重症医学科成立至今,科室开展持续血液净化共完成6000小时,纤维支气管镜2000多例次,机械通气5000多日。成功抢救各类危重病例近1600余例,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各种原因休克、重症感染、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各类严重中毒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危重病人器官支持、重症感染治疗、各种中毒、内环境紊乱救治及危重病人转运等方面居市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焦峰军也从未间断自己心血管内科专业的精进,通过练就过硬的本领与业务能力,适应各种的挑战,应对错综复杂的病情。
“只有本领过硬,才能完成更高难度的挑战,才能实现作为医疗工作者的坚守,才能为百姓的健康幸福保驾护航。”焦峰军说。
从事心血管内科病人诊治工作中20多年,他率先引导市一院应用多种手段进行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多参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远程心电监测及传送;心律失常的胸外、食道、心内电生理监测及治疗;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先心病的药物及介入治疗;心力衰竭病人的药物、起搏器及干细胞移植治疗。近年来开展各项新技术新业务60余项,在复杂冠心介入治疗、三心腔起搏器治疗、埋藏式除颤器、危重病人评分、疾病危重分层、生命体征检测、生命强力支持、病理状况追踪及干预、患者心理评估及护理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和成绩。
疫情防控的重症专家
2020年,焦峰军积极响应党组织和医院的号召,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参与到本院发热门诊的成立、隔离病区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专家会诊中,勇当战“疫”先锋。
作为第一梯队防控专家组负责人,从除夕起,焦峰军主任始终坚守在岗位一线,经常一连四五天待在医院,回家休整也是片刻停留,因为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回到家感觉不踏实。仅仅用几天时间,他与缑剑、亢锴、王涛宁、任志超等成员在疫情防控总指挥卢健、专家组组长鱼丽萍的带领下,对感染疾病科进行结构优化改造、设置活动板房作为预检分诊台、制定隔离病房改造方案、对综合楼4楼原内分泌病区进行改造,用于收住留观患者。保质保量交付的背后,是必须对院党委部署的积极响应,是24小时连续作业,是将春节假期抛诸脑后的坚定抉择。
隔离病区刚刚成立时,一切都有待步入正轨,需要准备的还有医务人员的心理。面对疫情,许多90后、甚至是95后的孩子们毅然选择仓促结束春节假期走进隔离病区。医护人员不仅要对病人进行救治和护理,而且要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因为病区内没有家属的陪伴,有的病人不能进食,于是护士来喂;有的病人行动不便,于是医护人员扶着他们上卫生间。这样的工作内容调整尚能应对。但8个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N95口罩长时间绷紧鼻梁产生的压疮、难忍的胸闷气短都影响着医务人员的士气。焦峰军主任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一场硬仗,便走进隔离区倾听大家的心声,提着心劲儿工作,以饱满的精神随时解决病区的各类问题。他在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的同时,还给同事加油鼓劲,更是率先提议让鲜红的党旗飘到隔离病区,凝聚大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希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舞医务人员的战斗士气,也向群众宣传一线事迹,让他们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焦峰军主任说。
2月1日,市一院在隔离病区成立临时党支部,焦峰军和全体隔离区的医务人员共同宣誓,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词,饱含着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昂扬斗志,充满了夺取战“疫”胜利的希望。
疫情期间,他不仅要参与科内危重病人的查房,还全身心地参与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会诊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有发热病人需要专家会商,焦主任总能义不容辞出现在医院给出治疗建议。
在近期的一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市一院有序、有力、有效抢救,正是受益于医院创伤中心的建设。据急危重症中心主任焦峰军介绍,创伤中心建成后将实行急救一体化管理,将远程接诊、院前急救、院内施救和危重病监护救治组成无缝连接的闭环救治链,建立高效、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院前、院内救治反应时间,实现多学科协同救治机制。“在搭建高效救治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科诊治优势,市一院将不断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让这里成为创伤患者的生命港湾。”
说到之后的工作,焦主任说:“如今,我已经越来越感受到能做事的珍贵。”彼时,他已过完50岁生日,却一直不曾忘记热爱医学的初心。关于急危重症诊疗中心,关于ICU和急诊科的融合,关于打造“真正”的急诊科,关于院前急救,他还有许多规划正在逐步实施,他说“既要动口建言,还要动手办事,最重要的是做一名能看病的好医生......”
焦峰军
主任医师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副院长
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主任
西安医学院内科学教授,泰山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急诊、重症教研室主任,医学会陕西省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医师协会陕西省心内科医师协会委员,陕西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医学会陕西省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医师协会陕西省重症医师协会 常务委员,陕西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医学会陕西省呼吸结核病分会委员,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著20余篇Medline收录4篇、SCI收录3篇。
急危重症诊疗中心是由院前急救、重症医学、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学科组成,形成了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测和综合诊治完整的急诊急救和危重病救治体系,是市级重点专科。中心拥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血管内超声(IVUS)、床旁大型血气分析仪、血液净化仪、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等先进医疗仪器设备。拥有医护人员83人,均经过严格的急诊和重症医学专业培训,常年聘请西京医院张西京、尹文等教授为外聘专家。中心下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症内科/外科急救平台、呼吸与危重症、危重症抢救专家组(危重症MDT团队),急救指挥中心按照集中受理、统一指挥、就近出车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呼救地点,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
诊疗范围:各种院前急救、创伤性疾病救治、类型休克、ARDS、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危象、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多发伤、重症哮喘、重大高危手术、急性中毒、溺水、电击伤、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专业特色:专注于救治各种心肺急危重症,能完成肺动脉内导管溶栓治疗,擅长复杂心脏疾病介入治疗,完成PCI达六千余例,射频消融、植入心脏起搏器等尖端技术。能独立完成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如严重创伤、中毒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救治任务。
急危重症诊疗中心联系电话:33280000 33285932 3328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