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医风采】默守仁心 做患者的贴心人——记市一院呼吸病院院长缑剑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 次
“你去了报我的名字,赶紧预约CT室,咱赶紧排队先把检查做了……”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接到门诊部患者电话,为了让患者少跑路,缑剑赶紧安排检查事宜。
文质彬彬,讲话慢条斯理,这就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病院院长、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缑剑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他常对团队医护人员说,医疗技术是基础,跟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才能取得患者信任,顺利开展治疗工作的前提,要做有温度的医护,让病房充满人情味。
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不乏脾气急、性子躁的患者和家属,他说,“让他们发泄一下,心情就是舒服许多,这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耐住性子,往后也许换来的就是配合。”
一周前,27岁的病患小伙结束了三个多月的治疗终于出院,随后为表感谢,家属给科室送去了锦旗。“起初,小伙因为肾病综合征住院,后并发难治性气胸。没少受罪,2个月里一直插着胸腔闭式引流管,最终接受了支气管单向活瓣植入术,很快就康复了。”缑剑回忆,辗转求医的过程里,家属有由最初的焦虑和怀疑,变得对他们信任和感激,少不了他们不厌其烦的答疑解释,还有护士们的精心护理。
犹记得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作为党支部书记和呼吸内科专家,缑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两个年幼的孩子交给妻子,而他一个多月都没有回过家。缑剑和他的队友吃住在一线、战斗在一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认真研究每一位发热病人的病情、排查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到深夜是他的工作常态。
在缑剑的眼中,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责任和挑战。一方面对自己高要求,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快速普及开来,造福一方百姓。
65岁的王大爷,1年前因咳嗽、气短在第一人民医院行支气管镜检查,经病理检查后诊断为右肺上叶鳞癌,患者及家属拒绝治疗随即出院。1年来,气短加重,出现呼吸困难,难以行走,急来我院,科室立即为患者安排行胸部CT检查,结果回示:右肺上叶新生物致右侧主支气管近乎闭塞。缑剑教授查看患者后,认为可以行圈套电切,切除管腔内肿瘤,通畅气道,改善患者喘憋症状,经科内讨论通过,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术中,患者在气道麻醉及局部喷洒局麻下,缑剑操刀,顺利进镜,镜下见右侧主支气管开口处类圆形肿块完全堵塞管腔,表面有黄白色坏死样物,缑剑先行清理表面坏死组织,然后镜下用圈套器套住肿瘤基底蒂部,行多次电切,成功将瘤体整体切下,右侧肺组织再通成功,术后患者喘憋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缑剑介绍,近年来,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相比外科手术治疗其创伤小、安全性高,易操作、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该方法对于良性病变可以治愈,对于无法手术及无法耐受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通过采用圈套器进行切割治疗,出血风险小,病人耐受性较好,可以达到缓解症状、姑息治疗的目的,具有明显临床的优势。
“病人总觉得医生厉害,其实我们只是善于观察,懂得在临床中积累经验。”对于患者的夸赞,缑剑总是很谦虚。多少次从睡梦中被一个电话喊到医院,他早已无法回忆,但是他觉得,“如果能多挽救一条生命,我少睡一觉也很值得。”从医以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坚守在临床一线,“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有奉献精神。医生要想尽办法让患者最大程度受益,所以尽可能地问诊详细才能诊断准确,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
39岁的孙女士因反复咳嗽,咳黄色粘痰入院检查,没想到孙女士的胸部CT检查显示孙大姐的气管内存在异物!入院CT检查,孙女士入院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果然显示右肺中叶新生物堵塞管腔。缑剑反复询问孙女士病史。终于,她想起三年前的一次“呛咳”,但她并不认为“呛咳”与自己这次的病有任何关联。
“三年前,有一次我吃饭呛的很厉害,连着几天嗓子都很难受,还出现了咳痰、气喘的症状,去了诊所配了些药就没那么疼了,也就没有重视。”孙女士回忆说。“那这极有可能是外支气管异物后形成了肉芽组织,造成肺部堵塞。”缑主任判断。
在详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综合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后,缑剑为患者进行了无痛支气管镜下治疗。经过切除部分新生物、吸痰等,让孙女士难受的“元凶”终于显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一块1*2cm辣椒片!
缑剑一直从事呼吸内科专业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重症肺心病、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部肿瘤等的诊治,尤其是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支气管球囊扩张、气道肿瘤摘除、冷冻、氩气刀等镜下治疗有较深的研究。
经过快速发展,他带领的科室规模不断壮大为多名硕士研究生在内50余人医护人员的强大团队,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冷冻肺活检、气管镜下肺癌冷冻氩气治疗、球囊扩张、气道支架植入、内科胸腔镜诊断及治疗、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多项新技术,斩获各项殊荣,自己也先后荣获咸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咸阳市“青年突击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缑剑和他的团队用珍贵的信念默默守护着医者仁心。长时间坚守在一线,疲惫在所难免,但他却说:“再疲惫,看到患者康复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