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疗动态

市一院正式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单位

发布时间:2019-11-12   浏览:

市一院正式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单位

还记得国庆阅兵场上的队员们吗?他们曾在教官的指导下重复一个动作成千上万次,只为达到标准化要求,最终做到检阅场上的整齐划一……在医院里,也有如此规范化、标准化的高要求。面对急危重症患者,尤其是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也关乎更多家庭的未来——必须尽量缩短早期救治时间!这是挽救心肌、挽救生命的最有效途径。如何缩短?有什么流程、规范、标准?医院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为您解答。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院长张宏考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要依靠明确、迅速的救治体系。大部分胸痛患者从发病到治疗这个过程中耽误了太多时间,为了让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能在国际规定的黄金90分钟之内得到治疗,提高诊疗效率,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势在必行。

2018年8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下发胸痛中心建设方案,成立胸痛中心并试运行。院领导牵头全面协调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心血管病院院长张宏考教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医务部部长王伟峰任行政总监,急危重症诊疗中心、心内科、介入科、CCU等相关科室均投入胸痛中心建设工作中。

2019年10月底,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验收,成为国家级标准胸痛中心单位,意味着“胸痛”诊疗流程、诊治技术,救治能力达国家先进水平。

截止2019年11月,市一院胸痛中心运行1年多来, 已接诊胸痛患者近三千例,各类胸痛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救治。其中用时最短的一例心肌梗死患者从急诊科至介入科利用球囊完成血管扩张只用了短短18分钟。STEMI(ST段抬高心梗患者)的快速诊治,也使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明显减低,生存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救治率目前可达100%。

胸痛中心打通“救心高速路”,一次次刷新着抢救心梗病人的用时记录,一次次把这些与死神“会面”的高危急性心梗患者从危险边缘拉回来。

国家认证通过的胸痛中心如何运转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大夫焦文萍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参与医院胸痛中心组织协调、数据报送、质控等多项工作。下面这些故事是她的真实经历,也是胸痛中心实行“双绕”高效运转的日常。

“急性胸痛患者会诊!“值班大夫焦文萍接起电话,听到急诊科护士焦急地说着。焦大夫向科室主任任旭爱汇报后,主任立即查看胸痛中心微信平台消息:78岁男性患者,突发胸口憋闷108分钟,精神极差,反应迟钝,3分钟完成心电图,下壁ST段明显抬高,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血压64/44mmHg。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任旭爱教授立即发出指示:“诊断急性下壁、右室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情危重,需紧急行血运重建治疗,马上通知手术人员,焦文萍负责谈话签字,急诊科护士完善术前准备工作,急诊科医生给予预谈话,明确家属意见。”接到指示后,焦文萍一边赶往急诊科,一边让急诊科紧急给病人紧急注射、口服药物,同时电话通知介入科启动导管室。介入科同事们接到电话,立即准备所用材料,于1分钟激活导管室。6分钟后焦文萍赶到急诊科,病人已按指示给予相关救治,血压82/56mmHg,向患者家属告知患者目前诊断、风险、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救治方案后,患者家属积极配合,于5分钟内签署了介入手术知情同意书。

此时,病人术前准备已完善,在药物持续静脉推注维持血压、心率情况下,携带氧气袋、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抢救药品等抢救用品, 6分钟内患者顺利送入介入科。

这时,张宏考教授、任旭爱教授、赵志林主治医师,梁鹏辉技师及介入科两名护士已经全部就位,介入医师已穿戴好铅衣,随时待命。病人一到,快速转运至介入手术台,消毒、铺巾、穿刺一气呵成,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完全闭塞,任旭爱教授向患者家属告知造影结果,张宏考教授带领介入团队立即行闭塞血管开通,患者从入大门到导丝通过只用了58分钟,血流完全恢复,术后患者心率明显提升,达64次/分钟;但由于患者有顽固性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后,给予植入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患者安全送入病房。

救治告一段落,但焦文萍记得,当天晚上患者突发急性左心衰竭,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任旭爱教授一直在病区,指导大家抢救,直到患者转危为安。最终,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努力下,3天后患者心功能逐渐恢复,血压上升至110/70mmHg左右,顺利拔除IABP。14天后患者健康出院;1月后复查,患者恢复正常,日常生活不受任何影响,至今随访患者身体情况良好。

另一位患者王先生凌晨4点感觉胸口一阵胸痛,吃了速效救心丸,未缓解。早上7点多,王先生到达市一院急诊科。因为是胸痛,预检护士让他直接前往“胸痛中心”。5分钟后,患者完成心电图检查显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马上完善急诊用药、做好转运准备。8点10分,他被送往导管室接受急诊手术。从王先生的“首次医疗接触”,到成功开通血管,不到一小时,如此高效也同样得益于市一院胸痛中心的这条“救心高速路”,科室鼎力协作,医疗流程的简化,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这只是两个普通的案例,顺利救治过程的背后是医院为建立迅速的救治体系,达到良好的救治效果所付出的努力。

为打造国家标准胸痛中心,医院在建设过程中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以标准为准绳,从胸痛患者入院诊治过程中找问题,用演练检验成效,压缩不必要环节,院前协同救治,形成多学科协作精准治疗的胸痛中心网络!

院前急救与院内绿色通道有效衔接

成立胸痛中心,就是希望通过简化医疗流程,把常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的高危病种,比如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通过绿色通道,采用快速检查手段筛查出来,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胸痛中心对时间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在这里,每个就诊环节都必须高度关注,每个救治步骤都有精确计时,急诊发挥出危重症抢救治疗的重要作用。”市一院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主任焦峰军说。

市一院建立了5家网络医院及联系机制,并定期举办联席会议,沟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商讨解决方案。为基层急性胸痛转诊病人制定快速有效救治流程,争分夺秒,挽救每一个生命。

这背后,还需要人员培训支持。市一院对急诊、心血管内科相关人员开展了全面培训。快速识别病人后还要做到快速处理,要求各环节无缝对接。这是急诊整合资源、消除沟壑的一次大跨越,是以急诊科、心血管内科为主,心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电诊断科、超声医学中心、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共同参与的对急性心血管疾病整合诊疗模式的尝试。

为确保各关键诊疗环节的时间节点记录的准确性,医院建立胸痛时间管理节点表,实行全院统一时钟管理制度,达到全院时间一致。另外,急诊科设立分诊区,胸痛诊室、抢救室、留观室,各种抢救设施完备,分诊护士能根据患者病情,做到快速合理分诊,并记录相关时间点;急诊科及CCU添置快速肌钙蛋白检测仪, 20分钟内即可得出肌钙蛋白结果。

查缺补漏,重点“一个都不能少”

这条“以患者为中心”的救治之路,就是要一再压缩从“患者抵达医院之门”到“获得有效治疗”的时间,醒目的标识、严格把握人员资质、精准诊断能力、良好的协作机制,都只为打造一条真正的“救心高速路”。

在我院出入口,院内窗口单位、停车场、医院门口设有胸痛中心专用标识及胸痛中心急救电话,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便于为广大胸痛患者提供醒目的指引灯箱路标和地标。

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流程,运用PDCA原理,发现、改进问题。经过6次的胸痛中心核心人员的讨论, 最终制定出满足不同类型患者需求的高效救治流程。

市一院分别于2018年至2019年邀请交大一附院田刚教授和高春燕护士长、安康市中心医院沈桂东教授多次来院,指导助力提升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及救治能力。专家们就最新的诊断及治疗指南、院内急性胸痛救治等工作进行培训指导,组织胸痛中心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再学习、再培训、再改善、再优化。对全院及后勤保障人员进行周期性培训胸痛中心相关知识并考核、抽查。

持续质量改进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规范急性胸痛患者诊疗行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危重症死亡率,是建设胸痛中心的意义所在。持续质量改进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市一院副院长鱼丽萍说。

胸痛中心就演练、日常质控数据显示的不达标项制定改进计划,以重点检测指标为着力点,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每月一次典型病例与质控会议,每年2次联合例会上,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制定改进目标、通过不断检查、改进实施,促进胸痛中心质量改进。

“抵达医院前的急救时间还有大幅度压缩的空间,也是未来胸痛中心发展的重点之一。”市一院胸痛中心的建设中,联合120、基层医院及社区,形成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基层对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能力、提高公众对危险胸痛的认知与识别力。据心血管专科医生介绍,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多发生在院前,比如患者发病后自行吃药。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市一院与网络医院有了更密切的合作,网络医院有了“急诊”意识,胸痛患者从进医院大门就少走弯路;市一院的急性胸痛患者,特别是急性心梗、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诊断抢救水平明显提高!

伴随着国家级胸痛中心的顺利通过,今后,在系统完善、流程优化的同时,“救心高速路”会越跑越快,为更多患者争取到更多生机。